2月8日早上8时,在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监护病区,5名护理人员在患者高大爷的病床前,慢慢地将其身体整体向左侧转,将事先准备好的软垫放置其胸口和双脚的位置,再让其慢慢趴下去,一番操作后,患者开始了一天的俯卧位通气治疗。
据悉,脑病科监护病区于近日对符合指征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,经过系统治疗与护理之后的患者在生命体征、临床表现、血氧情况及胸部CT显示的肺部纹理等方面皆有明显改善,治疗效果显著。
以患者高大爷为例,67岁的他气管切开,患有糖尿病、脑梗死等基础疾病。感染新冠病毒后,引发病毒性肺炎,呼吸困难,伴有胸闷气急,入院时指脉氧血氧饱和度只有88%左右,气切处吸氧下只能达到91%,肺部CT影像大面积都成了白色,就是现在所说的“大白肺”。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案,一天趴3个四小时,并密切关注着高某的生命体征。经过十余天的俯卧位通气治疗,高某在中流量气切吸氧下指脉氧的氧饱和度就达到了95%,而且肺部CT影像显示,“大白肺”情况得到明显改善,肺纹理愈加清晰。
俯卧位通气(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,PPV)是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塌陷的肺泡复张,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/血流比例,减少无效腔而增加功能残气量,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,利于分泌物的引流,进而改善氧合和廓清气道、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,减少患者因氧合障碍导致的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死率。因此,经典俯卧位治疗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的一种经济、符合病理生理特征的肺保护通气策略重要技术之一,广泛用于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(COVID-19)重症或危重症在内伴有中、重度ARDS和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。
脑病科监护病区贾玉兰主任介绍,随着疾病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考验,急性呼吸衰竭人数大幅增加,病人迫切需要优化呼吸支持策略来降低插管率,努力做到早发现、早干预,实现救治关口前移,以降低重症发生率与患者病死率。研究显示,对伴有低氧血症需接受鼻导管或氧气面罩、非重复呼吸面罩(NRBM)、经鼻高流量氧疗(HFNC)、无创正压机械通气(NIPPV)等无创呼吸支持的COVID-19患者,辅以俯卧位通气治疗,能有效改善氧合而降低插管率,从而改善预后。
临床工作中,脑病科监护病区也严格遵守“应俯尽俯,应早尽早”的救治原则。在病区里,不管白天黑夜,周末节假日,一旦患者有适应症,医护团队团结协作,集思广益,克服困难,尽早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,科室上下砥砺探索,医护之间齐心协作,以实际行动保卫着患者健康,以不断前行促进患者的康复,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这一理念落到实际工作中。